
互联网时代,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方式——虚拟研究院: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
2017-06-26 福建日报
福建的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平台强有力的支撑。但福建大型科研机构少,科研资源相对不足,如何汇聚更多的境内外创新资源,探索协同创新的新路子,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三年前,“6·18”虚拟研究院应运而生。
虚拟研究院创建以来,以“6·18”为平台,以院(校)企对接为手段,以引进技术发展产业为目的,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虚实结合”的思路加快建设,借助网络技术,吸引境内外科技资源,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建立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与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
为企业打开技术创新通道
三明高新区金沙园(沙县),福建汇华集团东南汽车缸套有限公司车间,崭新的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车间里员工寥寥无几。
“以前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不见了。原先一条自动化生产线,8小时生产5000只缸套需要50人;现在这条新生产线,平均只需2.5人,机加工工序减少11道。它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大大提高操作精度,废品率从7%降到1%,产品是国家标准的优等品。”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这条生产线是国内首个离心铸造汽车缸套数字化生产线项目,由汇华集团与机械科学研究院总院郑州机械研究所联合打造。这个合作项目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改造,成为“机器换工”智能样本工厂。
“产学研合作,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最关键。”汇华集团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受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缸套产品利润越来越薄。怎么办?减少人力、提高优品率是条路子,但依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显然做不到。
“与‘6·18’虚拟研究院机械装备分院接洽后,机械科学研究院总院海西分院请来总院下属十多个研究机构的高层专家与我们对接,开发了智能生产线。这个合作项目还成为国家发改委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得到1600万元的支持。”汇华集团负责人说。
福建机械行业高端产品配套能力及高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企业创新力不足,迫切需要技术支撑。2013年10月29日,“6·18”虚拟研究院首家产业技术分院——机械装备分院在三明高新区金沙园挂牌成立。
该分院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作为依托单位,以海西先进制造网为网络平台,在金沙园设立集成服务窗口,采取“远程资源,近程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基础共性技术开发、集成化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等,为我省机械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福建)分院副院长姜超介绍,机械分院聘任了中国著名焊接专家林尚扬院士为首席顾问,聘请了机械总院原院长李新亚研究员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为指导专家,带动分院技术团队的快速发展,已完成“高柔性激光精密加工中心”“高端装备云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小微企业双创协同服务中心”等项目,成功孵化4家创新型企业,三明高新区高端装备产业园已有10多家企业入驻,新增产值6亿元。
集聚科技资源促产业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福建的各大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像“6·18”虚拟研究院机械装备分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小企业打开了技术创新的通道,实现传统经济与高端创新资源的互动连接,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分院并不是孤例。“6·18”虚拟研究院成立后,目前,已成立产业技术分院8家,包括机械装备分院、海洋分院、建筑建材分院、现代农业分院、食用菌(古田)分院、电机电器(福安)分院、社会创新分院等,并在筹建竹、茶、食品产业等4家分院,带动了我省十二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与传统高校、院所以教学和基础性研究为主业的情况不同,这些产业技术院是集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交流于一体的新型研发组织。它不是泛泛搭建的同质化的公共平台,而是专攻于某一产业。它们都依托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政产学研多方共投共建。
在互联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活动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6·18”虚拟研究院以互联网思维、开放的眼光,更广泛地集聚整合区域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开展境内外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成为“6·18”虚拟研究院的一大发力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